第四百四十章 水下(2/4)

个世界归根结底是遵循逻辑的,哪怕逻辑本身并不完备也一样。

看李启理解这点,王惇便继续解释:“所以,这就很简单了,如果逻辑能够和现实产生映射,那么只需要理解逻辑,然后映射到现实,即可理解现实物质世界的本质,这就道则读取器,之所以叫这个名字,是因为灵道认为,道就是逻辑,逻辑就是道。”

“如果世界依照着逻辑而运行,譬如因果律的存在,那么逻辑毫无疑问就是先验的,具备指导性的,那么这样的东西不能称之为道,又有什么能被称之为道呢?”

“如果这样的东西可以被称之为道,那么那就必然符合逻辑的规则,只要通过逻辑的验证与沟通,自然可以实现对他人心灵的观测,以确定他心的存在,不是吗?”

王惇如此说道。

李启则陷入沉思。

思索了一会,他恍然大悟,然后击掌欢呼!

原来如此!

真是妙,妙极啊!

道则,可以类比成语言。

一种语言它必须要符合一定的规则才能被人看懂,如果是一种所谓的私人语言,也就是纯粹的主观感受,它没有任何规则的话,你自己过段时间都看不懂,所以这种东西是无法理解,也无法交流的。

而一旦语言具有规则,那么这种规则就必须是公共性的,它只要能被你自己看懂,它原则上就能被别人看懂,那么它就不是一种私人语言。

通过这一种反证法,即可证明,所谓的私人语言是不存在的,不可能存在一种原则上只能我自己知道,但别人不可能知道的语言。

也就是说,不可能存在只有我能理解,别人不能理解的‘道’。

当我们用语言,或者别的什么东西,比如数学和道则,来表达内心感受的时候,它必须是遵守一种语言规则的,它肯定是具有公共性的,它能够被别人看懂听懂,否则,不能够被别人看懂听懂的语言,自己也搞不懂。

这种语言,或者道则沟通的意义并不在于它反映了我们内心隐秘的观念,而在于,它是一种活动、一种实践,语言的意义在于它在实践中的用法。

这种道则沟通,就是一种行为的展现,我们使用语言来报告、来描述,语言总是一种行动的展现,是一种活动、一种实践。

而所有的活动与实践,都是要落到实处的,是不容怀疑的。

所以,质疑其他人的心灵是否存在,这个问题不是一个认识的对象,或者理论化的对象。

进行这种质疑是没有意义的。

举例而言,你抛出他人其实没有心灵这种怀疑论的论调,那么你是指望谁来听这个怀疑论的言论呢?

你说其他人可能没有心灵,都是傀儡木偶,或者都是你自己内心的映射,那么你对其他人问出这个问题,你是指望这些傀儡木偶来听,来对你解释,是吗?

如果你是这么指望的,那你是否就已经主观的认为其他人具备解答和思考的能力了呢?

或者,站在其他人的角度,你是一个不一定有心灵的傀儡木偶,那么对我而言,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傀儡木偶抛出来的,一个傀儡木偶说我们是傀儡木偶?

所以,这不值得理会。

这样的怀疑论调,将使得的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没有意义了。

所以,我们可以通过‘语言’或者说,道则,来相信他者,并且利用他者来为这个世界的客观真实性提供保障,尽管他者内心的不可通达性是不可取消的,但一个绝对的先验自我并非是客观世界的全部,因为通过道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请记住【万道长途】最新更新章节〖第四百四十章 水下〗地址https://wap.275b.com/209_209326/442.html